8月13日,广州恒大某烂尾楼盘前,业主老张攥着泛黄的购房合同,蹲坐在售楼部门口,夕阳拉长了未封顶混凝土骨架的阴影,政府公告栏上新贴的“债权登记通知”,鲜红的公章刺痛了他的双眼。“六年积蓄,换来一张纸,”他喃喃自语,身后,75万套恒大烂尾房如同75万枚定时炸弹,在无数个像老张一样的业主失眠夜里滴答作响。资本盛宴散场,比清理财务残局更紧迫的,是修复那碎落一地的民生信任。
恒大退市,并非突发事件,而是注定的“资本死亡”。8月25日,“03333”这串曾象征地产狂飙的代码将永久消失于港交所电子屏,留下162万套烂尾楼中尚未交付的75万套房屋在烈日下沉默。早在2024年1月29日,香港高等法院已判决恒大清盘,自此,这家曾市值4000亿港元的巨头实质上已成为资本市场的“植物人”,8月25日上午9时的退市,不过是拔掉最后的“呼吸机”。
退市钟声敲响之际,75万套恒大烂尾房业主彻夜难眠:他们的房子,还能拿到钥匙吗?清盘进展令人绝望:清盘人控制的约270亿港元资产,实际变现仅20亿港元,与2.44万亿元债务相比,如同杯水车薪。更触目惊心的是,恒大境外可变现资产总额仅2.55亿美元,其中恒大直接持有的资产价值仅为区区1100万美元。
展开剩余75%对烂尾楼业主而言,退市意味着自救窗口急速收窄——资本市场输血通道彻底关闭,保交楼希望愈发渺茫。恒大遗留的烂尾楼版图触目惊心:全国约2000个项目中,仍有75万套房屋未交付。虽然地方政府通过“平稳基金”等方式介入,但效果仍十分有限。
目前,三类烂尾楼项目相对更容易获得救援:位于大城市核心地段的项目,因省会城市(如郑州、长沙、广州等)财力雄厚,更容易获得中央支持;高完工率楼盘,通过压缩配套(例如取消游泳池)降低成本,更容易交付;高价值资产,例如市中心每套价值300万元的房屋,因关乎银行大额贷款,政企救援的动力也更强。
然而,现实困境依然严峻。以呼和浩特恒大文旅城为例,2025年需交付2953套房屋,但施工人员仅450人,交付压力巨大。而像“恒大御湖天下”这类仅建了大门便停工的项目,则可能永远无法交付。
面对退市冲击,业主迫切需要采取行动:
法律层面:立即向破产管理人提交购房合同、付款凭证,申报“超级优先债权”,购房者权益在法律上优先于建设工程款和抵押债权;积极参与业主委员会,发起集体诉讼,通过司法程序解约停贷,切忌自行断供影响个人征信。
政府层面:主动联系地方政府“保交楼”专班,了解项目是否纳入纾困计划,优先考虑续建交付或政府置换房源,谨慎选择退房(易导致债权降级)。
财务层面:保留所有交易记录作为司法证据,待法院判决解除合同后再申请暂停还贷;警惕流动性陷阱,恒大资产处置可能持续数年,务必降低短期收回全款的预期。
心理层面:数据显示,超80%的烂尾楼业主出现睡眠障碍或焦虑症状。建议加入业主互助组织,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,避免压力过度影响身心健康。
恒大退市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蔓延:供应商集体沉没,恒大拖欠供应商款项超过5500亿元,三棵树等企业被迫接盘房产抵债,更多中小供应商面临破产;建筑工人工资被拖欠,引发连锁社会矛盾;地方政府财政承压,恒大项目集中的广州、深圳等城市面临土地闲置、税收锐减等问题,地方政府为保交楼垫付的资金,可能在三四线城市形成长期财政包袱;国际资本信任崩盘,中资房企美元债收益率普遍超过20%,境外债权人对重组方案接受度持续降低,信任危机将延缓整个行业复苏进程。
恒大从万亿帝国到强制退市的轨迹,宣告“高杠杆、高周转”地产模式的彻底破产。行业格局已然重塑:央国企成为市场主力,招商蛇口、保利占据土拍市场主导地位;幸存民企艰难转型,融创通过债转股将负债从1万亿压至2596亿,聚焦高端项目求生;监管铁腕升级,港交所2018-2025年强制除牌的167家企业中,房企占比超过30%。
“退市不是终点,而是漫长清算的开始,”一位资深破产律师指出,“当交易代码消失于屏幕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:如何在一地鸡毛中重建信用,在废墟之上重筑民生底线。” 75万套烂尾房的危机,远未结束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