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杨振宁26年后回国,发现研究核物理的同学在养牛】
1971年夏天7月份,杨振宁回到了离开26年的老家中国,这时候的他,已经是名震世界、拿了诺贝尔奖的大物理学家了。
杨振宁能够顺利回国,多亏了四个月前乒乓外交让中美关系缓和的大形势。就在那年四月,他偶然在报纸上读到美国不再把中国列为禁止访问的国家,心里一动,立马给在国内的老爸杨武之写了封信,说想趁着这个机会回家看看亲人。
杨武之收到信后,心里乐开了花,他马不停蹄地跟统战部门说了这事儿,很快就收到了回复,说:“杨振宁回国,我们举双手欢迎!”
这一年的7月19号,杨振宁搭乘法国航空的飞机回到了上海。那时候,等着他的是国家旅游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的副局长,同时还是国际旅行总社副经理的岳岱衡。
杨振宁很快就和家人碰了头,但这可不是他26年来头一回见家人。早在这之前,家里人有三次机会能去日内瓦或者香港和他团聚。
杨振宁回到国内,可不是只为了看望亲人那么简单。刚一到家没多久,他就给岳岱衡列了个想见的老朋友名单,排在最前头的,就是他的老同学、研究中国原子弹的科学家邓稼先。这个名单很快就转到了周总理手上。
杨振宁和邓稼先两家是老相识了,他们俩还在西南联大一起念过书,之后都去了美国继续深造。1950年的时候,邓稼先刚拿到物理学博士的学位没几天,就迫不及待地坐船回了国。等到1964年,咱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飘洋过海传到了美国,杨振宁拿起报纸一看,研发人员名单里,他一眼就认出了邓稼先那音译过来的名字。
在北京,杨振宁碰见了邓稼先,就问他如今在哪儿上班。因为得保密,邓稼先就随便回了句“在别的地方呢”。在杨振宁要离开北京那会儿,邓稼先跑到机场去送他。快要分别的时候,杨振宁又问:“我听美国的报纸上说,是那个琼·希顿帮咱们国家搞原子弹了,这事儿是真的吗?”
邓稼先回应说:“按我所知的情况,是没有的。不过,我得去核实一下,才能给你确切的回复。”
杨振宁离开北京后,去了趟山西大寨瞅瞅。没想到,在那儿居然碰见了琼·希顿,真是太巧了。
寒春,其实是琼·希顿的中文名,这个名字在中国相当有名。想当年,在二战那会儿,她是费米手底下的研究生和得力帮手,跟杨振宁还是同一个师门的。而且,她还是曼哈顿计划里少有的女科学家之一。1948年,寒春和她那时的未婚夫阳早一块儿来到了中国,然后就没再离开过。美国的一些报纸就开始瞎编乱造,说中国能造出原子弹,全靠寒春帮忙呢。
这次碰面真是出乎意料,两个人都特别开心。他们兴奋地聊起了以前在芝加哥一块儿读书的那段日子。杨振宁又问起寒春,问她有没有参与过中国的原子弹项目。结果她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:从49年开始,寒春和她丈夫就转行去养奶牛了。(后来,寒春还当上了国务院农业机械部的顾问呢)
寒春讲道:“1945年的时候,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炸了的画面,真的把我吓了一大跳。从那以后,我就决定不再搞核物理研究了。”
杨振宁这次回老家,最后一站选在了上海。要走之前,上海的领导特意在上海大厦摆了一桌,给他送行。席间,杨振宁拆开了一封信,是邓稼先寄来的。邓稼先在信里说,已经确认过了,咱们国家的原子弹工程,除了59年前苏联专家给的那点儿帮助,从头到尾都是咱们自己搞的,没其他外国人插手。
杨振宁读了这些文字,眼泪不停地往下掉,最后他只好提前离开会场,去洗手间调整了一下情绪。为啥他会这么激动呢?杨振宁自己也说不清楚,反正就是心里五味杂陈,有对祖国的情感,有对民族的骄傲,还有对朋友的深情……
他就这样带着一堆乱糟糟的心情去了美国,心里明白,自己迟早还得回来。
【杨振宁面见毛主席:我祝毛主席万寿无疆!】
1972年2月份,尼克松跑到中国来访问,这让中美之间的关系变得没那么紧张了。到了同年6月份,杨振宁又踏上了回国的路,这是他第二次回来了。
这次回到国内,杨振宁明显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,大家对他的了解也深了许多。周总理在会见杨振宁的时候,跟他说,希望他能够对国内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多给出点建议。
杨振宁直接说了这么个事儿:
中国在搞教育科研时,特别看重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,这点挺棒的。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情况下,这么做也确实很有必要。不过现在的问题是,中国对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重视不够,这显得有些短视了,得赶紧重视起来。
他讲的话跟周培源老先生的想法撞一块儿了,周培源老先生啊,以前当过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授,还做过北大校长、国家科协的主席。借着这个机会,周培源老先生把他那篇一直没能发表的文章《谈谈综合大学理科教育的变革》给拿出来了。他在文章里头,毫不客气地说了:
当下理科教育改革里有个趋势,就是“理科往工科挤”,这么做其实是在害理科。现在大家都不太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了,这实在是短视。有些理论现在看着没啥用处,但以后肯定会派上用场。
1973年5月份,杨振宁的老爸杨武之走了,他赶紧回国,给老爸办了后事。过了俩月,他又回来了,不过这次不是一个人,他老婆杜致礼也一块儿来了。说起来,前三次他回国,杜致礼都在家看孩子,没能一块儿来。
这次回国,接待的人问杨振宁想见哪位领导,想去哪些地方看看。杨振宁不假思索地说想见毛主席。对方听了没咋表态,杨振宁心里还琢磨是不是自己说得太直接了。可没想到,没过几天,他就收到了通知,说毛主席要在中南海游泳池见他。
这次跟毛主席碰头,咱俩聊了足足一个半小时,啥都聊,物理啊、哲学啊,还有古今中外的事儿,聊得特别开心。要走的时候,杨振宁挺激动地说:“我祝毛主席您长命百岁,身体永远硬朗。”毛主席一听就笑了,摆摆手说:“这话可不对,咱不讲这个,不科学嘛。”
隔天的夜里,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了杨振宁夫妻和杜聿明夫妻。就在那晚的聚会上,杨振宁头一回碰见了邓小平和张春桥。
杨振宁对小平同志的干练和机智印象深刻。他后来回想起,就在两个月前,周总理已经被诊断出膀胱癌,而那时小平同志正好重回政坛。周总理特意安排这次会面,就是想让小平同志接手与海外华人科学家联络的工作。
这场聚会并不太顺当,在吃饭那会儿,杨振宁能清楚察觉到旁边的张春桥对自己挺不爽的。原因嘛,明摆着,就是因为周培源先生写的那篇文章惹毛了他。
服务员端上来一盘超辣的菜,杨振宁尝了尝后说:“我以前一直觉得,只有湘菜和川菜才够辣,没想到其他地方的菜也能做得这么辣。”
这句话其实挺普通的,但张春桥却揪着不放,他冲着杨博士说:“杨振宁,真没想到还有你不知道的事儿,看来你得多补补知识啊。”这话里带着满满的敌意,让老实的杨振宁一时有点懵,不知道该怎么回应。
旁边的杜致礼看不下去了,打算为老公出头,她瞅准时机向张春桥抛出了个问题。张春桥回答说不了解。杜致礼马上笑着说:“张先生,您也得加把劲学习学习啊。”
【江青在北海公园宴请杨振宁:杨教授,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多苦】
1974年6月份,杨振宁又一次回到了祖国,这已经是他的第五次回国访问了。不过挺让人难过的,那时候周总理因为病得很重,已经住进了305医院,没法再跟杨振宁见面了。
回国后没多久,江青就代表中央,在北海公园那个仿膳饭庄摆了桌酒席请杨振宁吃饭。那时候,江青坐在一张特别大的椅子上,杨振宁就被安排坐在她正对面。两边呢,是陈锡联、纪登奎、乔冠华这些大人物,还有钱学森、章含之、唐闻生、王海容他们。这一排座位,看起来就像是江青是这场饭局的女主人一样。
杨振宁对江青没啥好感,感觉她一举一动都挺装的,就像急着要显摆自己似的。她跟杨振宁讲:“杨教授,你不知道,我小时候过得可不容易,所以现在想在北海养养鱼。你可别误会,我常来这儿吃饭啥的,今天可是头一回。”
杨振宁一听,就觉得她是在胡说八道。
从1971年开始,北海公园就不再让外人随便进了,主要是因为江青特别喜欢这个地方,她经常过来逛逛。以前北海公园的管理处主任马文贵讲过:江青常去北海仿膳吃饭,有次时间太赶,她特别爱吃的那个宫廷小吃豌豆黄没做出来。但江青当时一点都没不高兴。
那晚开会,她碰见了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吴德,就跟他提起,说之前在仿膳饭庄没尝到豌豆黄,想让吴德再安排一次,带她去吃。
事后,吴德不得已吩咐秘书给马文贵打个电话,让他在仿膳订一桌带豌豆黄的饭局。江青以前常来这儿骑马、闲逛、摘果子,她哪会是头一回来这儿用餐呢?
【第六次回国,意外促成华国锋和叶剑英联手】
1975年那会儿,杨振宁因为要在欧洲给人上课,实在抽不出空回国内。到了1976年4月,他终于第六次回到了祖国,一到上海,负责接待工作的是王洪文。
这时候,周总理已经离开了我们,小平同志呢,正碰上他人生中“三起三落”的第三次低谷。
那天晚上八点钟,电台里传来了消息,说小平同志的职务被拿掉了。王洪文他们几个听完广播,心里头那个美呀,就跟杨振宁絮叨起了国内现在的形势。徐景贤更是滔滔不绝地说着“批邓”的事儿,还拿来一大堆“批邓”的文件,想让杨振宁带走。杨振宁瞅瞅那些文件,笑了笑说:“我这箱子早就塞满了,实在是没法再往里塞了。”
到了北京,杨振宁头一件事儿就是去看望邓颖超。按照原计划的流程,接下来本该是由负责科教工作的副总理华国锋来会见杨振宁。不过呢,这时候华国锋已经升成了国务院总理,按规矩,总理接待的通常都是国家元首啊、政府首脑这些大人物,杨振宁并不属于这一类。但华国锋心里头不乐意让张春桥去见杨振宁,所以最后还是拍板决定,要亲自见一见杨振宁。
那时候,熊向晖是中调部的二把手,他帮忙华国锋处理那件事情。华国锋就问熊向晖,他跟杨振宁比较熟的有谁,熊向晖就说了:周培源啊、乔冠华啊、吴有训这些人……于是,华国锋就直接让这些人和杨振宁一起陪同。
杨振宁头一回见到华国锋,他们聊了快俩小时。这期间,华国锋和杨振宁聊起了美国学术圈的事儿,特别是华人科学家们怎么看待新中国。聊完之后,杨振宁觉得华国锋这人挺实在,也挺有本事。
杨振宁压根儿没想过,他那次聊天竟然能让华国锋和叶剑英走到一起。熊向晖的女儿熊蕾后来提起这事儿,说华国锋在那次聊天里压根儿没提“批邓”的事儿,这让熊向晖对他印象特别好。没过多久,熊向晖去西山探望叶剑英,就把这事儿跟叶帅说了,还盼着叶帅能见见华国锋。
叶帅听完之后,想了一会儿,然后说:“这个人挺深沉,不轻易露底。”他还说,他会去安排和华国锋见个面。
杨振宁走了没多久,华国锋和叶剑英两人合力,一下子就把“四人帮”给解决了。后来杨振宁还提起这事儿:“那时候我哪知道咱俩见面会有这么大的影响,看了熊蕾写的文章后,才明白这事儿有多关键。”
